鉴于阜阳城前两次解放的“拉锯”局面,第三次解放后,会不再出现“拉锯”的情况,当时的阜阳市委持谨慎乐观态度,他们在1948年9月25日给豫皖苏中央分局和四地委的报告中说:“基于我军的继续胜利进攻与敌人的继续败溃退缩,及蒋区的继续缩小,解放区的继续扩大现固,可断言阜阳已基本上属于人民,蒋匪统治已一去不复返,这是基本情况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是豫皖苏拉锯形势还未完全结束网上配资公司,而阜阳地区接近边缘且为皖北重镇,又是新区尚未巩固,敌人在一些条件与一定意图下一度犯扰的可能性尚存在着,但如过去的久占则不可能。”“我们实际执行的是一个长期占领与建设的方针。这就是说,阜阳城我们是应该而且能够长期占领的,不能临时应付,但暂时还不能肯定巩固地占领,还要准备可能的一时敌我易手。”
基于这个判断,当时的阜阳市委一方面做长期占领的基础工作:建立基层政权、保护工商业、肃清匪特、发展进步力量,并制定了户口管理制度,重新命名了主要街道,如将原北门、鼓楼和南门大街改为解放北、中、南大街(今解放路),将原东、西门大街改为民主东、中、西大街(今颍河西路东门至西门段);另一方面,他们也做了些可能再次易手的防范工作。敌第十四绥靖区和74师58旅驻阜阳城时曾经修北门城楼为城防工事,致使后来由此攻城的中原野战军十一纵队遇到很大困难,不少指战员倒在了北城门下,为防止被敌人再次利用,他们果断将之炸毁;从敌人手中缴获的重要物资,则被全部运到农村隐藏。
展开剩余60%后来的实践证明,阜阳市委对当时形势的判断十分准确。
阜阳市民主政府成立时,直接掌握的武装只有四分区警卫营的一个连。国民党保安队和地方土匪武装不时袭扰,形势并不乐观,甚至一度有阜阳城失守的谣言传到豫皖苏中央分局。由于当时阜阳城内没有电台,无法及时与分局联系,以至刘玉柱书记去分局汇报工作时,分局政委(书记)宋任穷还很惊奇,问他:“阜阳不是失守了么?你们什么时候收回的?”在刘玉柱汇报了敌人如何袭扰,他们如何联合阜北、阜南县大队反击,保住了阜阳城的过程后,分局这才明白了原委。
更严重危机发生在1948年11月份,国民党黄维兵团12万人马在去淮海战场时过境阜阳,上级指示阜阳市委,坚壁清野,让一条路给黄维兵团走,因为我中原和华东野战军已在淮海战场的双堆集地区给他们准备好了“布袋阵”。 在敌人到达前,阜阳市委、市民主政府及所属机构有序撤出了阜阳城,按照分局区不离区,县不离县的要求,在周边坚持斗争,支援淮海战役,敌人过境后他们才陆续返回。据知情人回忆,黄维兵团到阜阳城的前几天,国民党就把他们的县长、局长派到阜阳城来了,有潜入城里的,有躲在城外的,企图恢复他们在阜阳城的反动统治,但这次的“倒春寒”来得猛退得也快,敌人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自那以后,阜阳城就一直是“解放区的天,晴朗的天”了。
自那以后,获得解放的阜城人民在市委、市民主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支援、配合解放全中国的军事斗争。淮海战役期间,在上级的统一调度下,组成担架队、运输队,前送粮草、后撤伤员;同时,宣传动员青壮年参军入伍。据当时统计,仅洄溜区就为前线筹集粮食16万斤网上配资公司,顺河区一次就征集新兵100多名,西城区有近600名妇女加入做鞋组,《雪枫报》对此作了报道。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阜阳城又有近百名经过培训的青年干部随军南下,其中宋任穷书记亲自挑选了10人带走,另七八十人则加入了“金陵支队”(当时各地随军南下的干部队伍多用地名作代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可以说,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阜阳人民是作出了贡献的。
发布于:天津市